1. 首页 > 创业

李想的最后一张牌

  赌桌上,扑克牌最流行的玩法之一叫梭哈。参与梭哈的玩家每人一张底牌,荷官每轮给赌客派发一张,一共4轮。每轮中,牌面大者叫注,余下众人根据底牌大小决定是否跟注。底牌太小,提前离场;叫注太大,痛心出局。几轮下来,能坚持到梭哈的人,除了运气,最大的倚仗就是对于牌面的底气。

  赌桌众生相就好似创业的浮世绘,创业之路维坚,路上的人们来来去去,林林总总的人世浮沉也像是一场场赌局。

  李想曾经上过两次桌,分别是高中毕业时创办的泡泡网和时隔5年之后的汽车之家。彼时的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比桌上别的玩家握着更好的底牌和更漂亮的牌面。

  不过,成也年轻,败也年轻,底牌好终究敌不过套路深,决定赌局的输赢除了底牌,还有筹码以及玩家的心态。一路从农村走出来的李想握着一手好牌,无奈筹码不够,亦或是专注度不高,碰上资本雄厚的老道玩家,两次都以中途离场结束。

  年少成名

  1981年,李想出生于河北石家庄的一个教师家庭,父母均毕业于中央戏曲学院,可谓是书香门第。与一般子继父业的逻辑不同,小时的李想对于文艺范的东西似乎不大感冒,反而对于电脑科技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初一到初三,李想买遍了市面上所有的电脑类报纸和杂志,通过自我学习和思考,完成了初期的知识积累,对于行业的观察和判断也由此初步建立。

  “我一直认为这些编辑还有作者,说的都是对的。当我自己真正接触电脑的时候,发现他们写的90%狗屁都不是。” 高一时,李想买了第一台电脑, 8000块钱,奔腾133。买了电脑以后,李想发现这些报纸杂志上写的非常不靠谱。

  于是,李想开始按市面上最流行的文章风格写,怎么选电脑、不同显卡的区别、电脑怎么配置。投的第一篇文章,就被《电脑商情报》全文刊发。“占了一个整版,而且基本上没改。那是我在高一的时候第一笔收入,大概600块钱。”尝到了写文章赚稿费的甜头后,也凭着兴趣和早前从杂志报刊吸取的养分,李想在之后创办了自己的个人网站——显卡之家。

  网站创办的时候是在20世纪末,那是互联网泡沫最严重的时候。“赚钱非常容易,不停地有广告商找过来,网站上的广告展示一个月就有1万多块钱收入。”那一年,18岁的李想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大概有10万块。

  不得不说,李想在年少时期所表现出的对于行业机会的判断和把握,超乎寻常。这也难怪曾经有人将他看做早期互联网时代“最好的产品经理”。判断力、执行力、预见性,李想身上具备的这些属性让他能敏锐感知到行业的风向,提早进场,占得先机。

  “回过头去想,我做网站的时候,为什么会比别人的访问量高。”李想后来回忆到这段经历表示,其实特别简单,他发现所有的网站在用户访问最多的时间段(凌晨),没有更新,只有李想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来更新网站。“竞争对手还骂我是一个神经病,每天那么早起来更新网站,他们一直骂到自己的网站没了,也没有像我一样早起更新。”

  到了高三,李想面临一个艰难选择,是否高考。说服父母其实不难,那时的李想一个月的收入是父母一个月工资总和的10倍。父母开明,李想执着,望子成龙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他们决定放手让他去试试。

  首次入场,创办泡泡网

  时间很快到了2000年,李想将自己的个人网站转成了泡泡网,那是一家有关IT产品的价值创造与资讯传播的网站,也是他第一次上桌的筹码。

  2001年末,自称“不喜欢朝九晚五,追求工作和作息时间自由”的邵震,也就是后来泡泡网的副总裁,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到石家庄玩。邵和李共同的朋友把他们拉到一起玩。言谈间,邵流露出愿意在北京帮李成立分公司,负责拉业务。时隔多年,谈起早期创业阶段拉拢人才的手段时,李想坦言自己身上有“农民般的正直”,因为诚恳待人,“所以这些人才都一直跟着我”。

  次年年初,泡泡网的分公司随即在北京林业大学旁的一所民居驻扎下来。分公司很快拉到广告,李想决定自己也去北京,那年他21岁。在送儿子到北京之前,李想的母亲专门教他学会用机械式洗衣机洗衣服。

  “那时候并不懂得什么叫管理,什么是团队协作,那时候想着自己尽可能努力,自己尽可能去做更多的事情,也不懂得沟通,也不懂得怎么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什么样的管理结构。所以基本上一个公司能犯的所有的错误,都在泡泡网淋漓尽致的全部犯了。”

  在泡泡网运营阶段,习惯了单独作战的李想在公司管理上的经验基本为零。那时候,李想认为自己的技术最高,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很专业,还能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最好所有人都跟我一样”——对团队不信任,觉得自己特别牛。然而最悲惨的遭遇是,忽然有一天公司里90%以上的人在一天全离开了。

  另外一个问题,电脑行业的真正爆发期是在2000年到2003年,2003年以后整个电脑市场开始平缓并往下走了。在市场爆发的时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平缓或者下滑的时候,再努力就没有用了,圈地变成了抢地。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综合考虑后的李想不愿在不再上心的事上耗费时间。于是他收拾筹码,覆牌,趁着泡泡网还有利润之际,中场退局。

  退场再战,成立汽车之家

  离开泡泡网后,重新出发的李想当时筛选了三个领域,一个旅游,一个房地产,还有一个就是汽车。在研究了前两个觉得准入门槛太高后,李想选择了汽车,并在2005年成立汽车之家。

  这是李想第二次上桌。

  “当时一看汽车太好了,简直为我们量身订作。一方面,汽车是标准化的产品,这与我们做的IT产品非常相似。另一方面,当时这个行业里的人就是是一帮垃圾,所有的人天天在发厂商的新闻稿,不做任何东西,懒到没法再懒的地步。”

  与平常冷静、严谨的不同,在发现同行劣势和入场时机时,李想表现出来了异常的兴奋和野心。骨子里,李想就是一个苛刻的产品经理,加上强大执行力,让李想成为了一个敏锐的商人。

  当时行业内的普遍做法是,试驾一周后能发布厂商给的通稿和图片,就算格外重视了。李想拍着桌子问:“用户要什么?第一时间看到最新资讯,那么新闻就一定要连夜发。用户讨厌什么?全是千篇一律的通稿。那我们的就得是原创文章和图片。”

  凭着速度和原创,汽车之家横扫了同行内一切过时的方式。之后汽车之家做了同行没做的各种尝试,比如建立更完善的汽车数据库、周六周日更新资讯。一年之后, “汽车之家”跻身中国专业汽车网站前5名。

  汽车之家在高速发展,李想却又萌生了退位让贤之意。

  “我们一帮人擅长做产品,了解用户,但是管理经验、销售经验都非常欠缺。”于是,李想在2007年引入了职业经理人秦致做汽车之家的CEO,而他甘当副总裁。

  创始人主动让位,旁人觉得奇怪,李想却觉得一切理所当然:“创业者的第一任务是带领团队去赢、成为第一。我能做到第一,我就去做;我做不到第一,就去找能做第一的人。”

  经过泡泡网的摔打后,李想显然是明白“群狼生,独狼死”的道理。不过,此时的李想虽然身居副总裁,但他依然是最大股东。

  牌,依然握在他手里。

  失去牌权,再次出局

  握着牌的李想对于未来无疑是乐观的,汽车之家经他之手诞生,在秦致手中成长、壮大。

  从当时来看,对于商业的敏锐嗅觉,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完全信任,李想确实具备了一个优秀创业者的绝大部分要素。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的资本接盘手,也不是一个善于静待时机的老道赌客。

  汽车之家是从泡泡网独立出来的一个项目,继承了泡泡网的股权结构,而建立泡泡网股权结构的时候,李想只有18岁,刚刚高中毕业的他一心只想着把事情做好,甚至只是让企业可以先活下去,根本没想到将其做到后来那么大的体量。

  在2013年上市之前,汽车之家有过4次融资,其中最大的一次是2008年6月来自于澳洲电讯的,共计7600万美元,获得汽车之家55%股份,成为其最大股东。

  2008年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的一年,无数企业在此期间纷纷破产,不知道李想的汽车之家是不是因此而卖掉了大部分股份,还是因为他又没有了继续玩下去的兴趣。

  不过,不管怎么样,此时的牌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大股东的李想失去了汽车之家的控制权。

  之后,资本逐利的本性完全显现。2016年4月15日,汽车之家大股东澳洲电讯宣布,将以16亿美元价格出售汽车之家47.7%股权予中国平安。随后,汽车之家管理层迅速提出要对汽车之家进行私有化,买方团由汽车之家CEO秦致及管理层牵头,博裕、红杉、高瓴资本参与。

  然而,由于入场过晚,秦致竞购失败,汽车之家易主平安,原高层管理团队李想、秦致等尽数出局。

  “利益小的时候,什么都好说。利益大到一定程度,就超越了人性。”李想后来表示,上市之前,决策都是管理团队说了算就行了,业绩也都是疯狂的增长。上市以后,几十亿美金的市值摆在那里,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换来的是决策效率的下降。

  于是,第二次上桌之后,李想再次中途离场。

  最后一张牌——车和家

  “我创业的心态就和谈恋爱一样,当我发现我的全力以赴却没有结果的时候,我就会选择放弃,然后去寻找一个可以和我组建家庭的爱人。”

  在2015年离开汽车之家,李想随及找到了他的真爱——车和家,并在此后快速进入角色,投钱创业、寻合伙人、搭团队、找地方建工厂、见一波波的投资机构,融资……

  短短两年多时间,李想带着从汽车之家选择的一位HRBP,到如今车和家员工总数已达千人,每月都要入职近百人。就算这样,李想依旧坚持对经理级以上的人才进行面试。同时,车和家一场发布会没开,却已经累计完成了57.55亿人民币的融资。

  近期,车和家又宣布与滴滴出行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打造共享出行场景专属的智能电动车产品、智能化车队的运营及服务、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车和家与滴滴出行将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并组建团队。

  “整个车的智能要完胜,这是我们给自己的定位。车和家的名字也是如此,从最早的时候,我就相信其实车会变成无人驾驶。除了公共空间,人最重要的私人空间是两个,一个是车,一个是家。”

  这是李想在完成车和家30亿人民币B轮融资后不久的一次采访。这一次,李想和前两次创业一样,显得信心满满。凭着对于市场的敏锐和提前进场的执行力,李想又一次赶上了风口。

  不过他也坦言,“我们只有一次出牌机会,如果一次不成功,其实再也没有出牌的机会了,哪怕融到钱都没有用。”

  创业江湖,几经沉浮,李想带着车和家第三次上了桌面。在经历了前两次的创业后,李想对于创业的所有层面,包括资本、运营、股权全都体验过了, 前两次的经验告诉他,“除了好的运营,还要对企业有真正的控制权,不管用什么方式来实现都可以”。于是,重新上场的李想,虽经过4轮融资,他依然是车和家的最大股东,占股37.73%。

  这一次,不知道李想能否等到荷官派发最后一张牌的时候。

声明:OurSeo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utian0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