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半场:重新发明轮子
再看2018,料峭且难忘。
近二十年里,还没有这样一个年份让互联网从业者如此纠结。从年初到年尾,一个又一个风暴掠过,巨头们尽可能地保持克制,资本收紧了口袋,创业者也不再性感。几乎所有人都开始讨论互联网的下半场,试图用一个美好的未来粉饰糟糕的现实。
有人说上半场是消费互联网,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也有人说上半场是社交+图文,下半场是智能+视频……所有的说辞都是为了解释看起来有些“诡异”的现象,就好像在C端风生水起的巨头,突然要鼓足勇气去B端市场里刨食。
“焦虑”可能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以至于掩盖了互联网进化的本质。
互联网的刘易斯拐点
经济学中有个名词叫“刘易斯拐点”,指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
互联网上不缺少劳动力,各个大学里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每年都在输送数十万的程序员。与刘易斯拐点正相关的概念是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前兆,互联网也不例外。
刘易斯拐点的结果是从低端生产转向高端制造,互联网的下半场会如何呢?
早就有人给出了答案,甚至可以归纳为四个出路:
1、挖掘线下红利,从电商到新零售;电商平台的感知可能是最明显的,用户掏腰包意愿的强烈与否,直接决定了电商的增速。早在两年前就诞生了“新零售”的概念,电商开始去连接线下,打着新零售的旗号开设线下店,本质上还是想要把线下的流量引到线上。
2、发掘B端市场,ToC到To B转型;马化腾说,“没有产业互联网支撑的消费互联网,只会是空中楼阁。”紧接着就是腾讯的架构调整,大胆向产业互联网转型。毕竟C端的消费者已经接近瓶颈,B端还近乎是一张白纸。
3、制造出海机遇,开拓海外蓝海市场;国内市场成为红海,那些互联网普及程度不及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如中国的市场,很可能还是一片蓝海。手机厂商已经尝到了甜头,创业者和资本同样跃跃欲试。
4、推进软硬结合,吃完软件吃硬件;2018年的一个流行观念就是软硬一体可以提供更好的体验,原本做解决方案的企业开始涉足硬件,原本是内容生意的公司开始涉足硬件,原本进行服务输出的公司也开始涉足硬件,比如智能音箱。
如果给互联网的进化理出一个逻辑的话:寻找市场——挖掘需求——媒介进化——技术变革,大抵就是当下互联网从业者的思路。上述的四个出路,无外乎集中在前两点,一方面不断寻找增量市场,另一方面更深入的挖掘市场需求。
如果将注意力聚焦在后两点,对互联网下半场的认知会不会有所改观呢?
下半场或争夺“两朵云”
互联网的进化从来都是硬件先行,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都不例外。
倘若不是企业上云的推波助澜,腾讯等想要连接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恐怕还要苦于寻找门路。相较于亚马逊刚刚推出AWS时的质疑声,如今对云计算的认知不失为一场伟大革命:云计算是基础设施,是互联网时代的水煤电。
在互联网巨头们加速产业化的同时,云计算也开始重构消费级市场的规则,尤其是ARM云计算开始崭露头角。
区别于X86架构的云计算,阿里和华为相继推出了ARM架构的芯片,亚马逊推出了首款自研ARM架构云服务器CPUGraviton,与ARM云服务相关的创业者也开始被外界知晓,诸如国内的红手指、以色列的Nubo、美国的SierraWare等。
如同2006年被束缚住手脚的AWS,ARM云服务的应用场景还比较原始。Nubo由于缺乏虚拟化技术,较高的成本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SierraWare主要服务于政府和企业的数据安全,面向C端的产品规划近乎空白;红手指选择在C端突围,推出了云游戏、游戏试玩、云手机等ARM私有云服务。
其中红手指云手机的产品尤为惹眼,简单来说就是提供一个运行在ARM云上的安卓系统,可以聊微信、玩游戏,同时不消耗本地资源。云桌面正是云计算普及之初的典型应用,云手机的出现有着类似的逻辑。只是就目前而言,受限于网速等诸多因素,云手机还谈不上刚需,不过在红手指所有的ARM私有云服务中,可以24小时在线的云游戏已经迎来了上百万左右的月付费用户,这似乎是个积极信号。
在新一轮的产业互联网进程中,云计算可以说是所有玩家起跳的基础,百度、腾讯、阿里、华为无不是如此。
如果按照互联网的进化逻辑逆向推导,一场属于消费互联网的革命似乎正在孕育中:ARM云服务的技术变革,将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智能手机的竞争形态,比如云端有了可以弹性分配的计算力,用户不需要再为价格昂贵的高性能处理器买单,同时一些大型游戏、软件从终端迁移到云端,势必会改变媒介的存在形态,进而挖掘出不同的用户需求,甚至是市场的重新洗牌。
如此来看,互联网的下半场可能是两朵云,一朵适用于产业互联网的X86架构,另一朵应用于消费互联网的ARM架构,只是后者的爆发还差一个小火星。
重新发明轮子的三个可能
消费互联网的商业生态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智能手机厂商等牢牢把控的入口层,除了售卖硬件,手机厂商也把云存储等个人云服务揽入怀中;第二层是应用层,诸如微信、支付宝、京东、百度等超级APP,竞争核心在于流量;第三层是服务层,电商平台上的卖家、微信上的小程序等建立在巨头商业生态上的服务者。
如果ARM云的假设成立,成为与终端并行的入口层,很可能会出现“重新发明轮子”的局面,这种改变的影响不亚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的过渡,并且出现了朝这个方向演进的三个趋势:
1、5G时代的来临。
按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给出的时间点,2019年国庆期间将开始商用5G网络,OPPO、华为、小米等纷纷表态将在2019年发布首款5G商用手机,距离5G网络的大规模商用可能只有两到三年的时间。
5G时代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没有人可以给出准确的答案,就好像在4G商用化初期,很少有人断言短视频的流行。然而网速的变化注定会改变互联网的服务形态,类如所见即所得的用户需求,对于ARM云服务的利好恰恰也在于此。以红手指的云游戏为例,用户想要玩某个大型游戏的时候,不需要花时间下载安装,也不需要考虑存储空间,点开云游戏中的图标即可开始游戏。
2、IoT产品的普及。
5G网络的广连接早已成为物联网布道者挂在嘴边的说辞,然而左右IoT普及的因素还有成本、能耗等因素,围绕蓝牙、WiFi、ZigBee等联网模式的讨论至今没有答案,由此诞生的概念就是边缘计算。
进入2018年后,边缘计算开始从概念走向落地,一个重要思想就是终端进行一些即时性的处理,同时把数据上传到云端进行机器学习等高运算量的处理。类似的思想或是ARM云市场扩张的抓手,终端不需要强大的配置,所有的大型运算都从云端传输到终端,进而降低终端成本,提升续航能力,比如智能手机、VR、AR等,当然也不排除ARM云和X86云在IoT领域的竞争。
3、人工智能的落地。
互联网的商业化一直有着消灭边界的趋势,前几年的百度直达号,2018年走红的小程序都在延续这样的逻辑。当用户需要某种服务的时候,不需要找到特定的网站或APP,而是搜索即得,或者在社交场景中用完即走。
人工智能在当前最重要的落地就是语音交互,常见于车联网、智能音箱、智能手机等,从界面交互的人找服务,到语音交互的服务找人,用户不需要安装这样或那样的APP,已经对现有的商业形态产生挑战。就这个角度而言,ARM云服务不乏先天优势,开发者不需要进行特定的开发,可以直接将现成的APP前移到ARM云,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了服务的开发和适配成本。
或许在某个时间节点上,三个“可能”就成了三个火花。
尾记
再来回答文初的问题,互联网的进化从来都不是单维的,线下、ToB、出海等出路都只是站在商业角度的思考,在技术维度上还可能存在另一个下半场。要知道,刘易斯拐点的正解从来都不在于避重就轻,而是技术上的变革,带来新的基础设施,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服务逻辑,ARM云的爆发未尝不是一种可能。
声明:OurSeo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