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营销

从内容创业的投资逻辑出发,再聊“IP”这事儿靠不靠谱?

从内容创业的投资逻辑出发,再聊“IP”这事儿靠不靠谱?(图1)

内容创业的热潮已经持续了近2年的时间,而且不瞒你说,前几日金融街李莫愁刚说要融资,盆友圈的吃瓜群众们就开始跺脚爆料了,说她刷数据。但是对于融资来说,这重要么?相信很多人不明其中真相。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扒扒:投资者最看重内容创业的什么?其投资逻辑又是什么?内容创业做“IP”这事儿靠不靠谱?

1、国内投资机构的内容投资逻辑

首先,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内容创业是一个最可以“以小博大”的领域。小成本、大收益,这也就是为什么内容创业的热潮能持续了近2年的原因。

但据了解,每家投资机构在内容方向的投资逻辑都是不一样的。最简单的就是“媒体平台”或者当做企业的发声媒体渠道来投,就像投资一本杂志、一个PC时代门户一样;而有些则更看重其内容平台未来演变的其他商业模式,比如线上电商平台、线下社群等;剩下的就是在最难搞的内容付费这一部分了,包括其中有极小一部分投资人会看上广告盈利这一市场。但总的来说,内容投资的核心诉求还是对“流量”以及“人群”的渴望。

比如,在传统媒体时代,专注在“投资媒体”的投资人首屈一指的就是被誉为“奥马哈先知”(Oracle of Omaha)的巴菲特,在1980年前后就成功的投资了媒体公司Capital Cities/ABC等一系列的公司,当前持股包括了数十家报纸公司,以及一家迈阿密的电视台。

而在互联网创业领域“投资媒体”的逻辑却发生了一些小变化,内容定位、人群价值、内容的分发等等就是投资人首要考察的东西。正如 RRE Ventures(世界上最活跃的风投企业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现有资金 15.8亿美金,其投资的媒体公司包括但不限于 business insider,theSkimm,Buzzfeed 和 Giphy)的合伙人 Will Porteous 所讲,“自从20多年前我们第一支基金建立,每年我们都会考查许多与媒体相关的投资机会,但是我们出手却非常谨慎。毕竟媒体上的创新通常起源于内容,但是建立一个成功的新媒体同样取决于分发渠道和广告主体验的创新。比如,BuzzFeed、Bustle和Giphy就是其分发上的革新驱动了公司的增长。我们对新的内容分发形式也保持着持久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触达强关系群体和自组织社团的方法。在任何新平台或者广告投放中,这些对吸引广告主很重要。”

毕竟,生产高质量视频的成本会越来越低,线上媒体业务以GIF文件、8秒钟Snapchat视频、45秒的片段、3分钟的连载等形式持续向前发展。“未来,平台和展现形式的更迭为行业的新进入者创造机会,我们期待更多新闻端的创新。我们认为不侵犯隐私且能跟广告主分享用户数据的媒体公司会很有前景。”Will Porteous 说。

而具有平台拓展性的内容创业项目相对还是少数,也多集中在垂直细分电商领域,其他的突破也很少。所以目前来说让投资人掏钱的还是广告,毕竟从眼前来看,其实大部分内容创业项目还是不赚钱的,都是在靠广告撑。至于极少数的投资人还对“内容付费”有所期待,坚信“优质内容值得付费阅读”,他们相信中国至少2亿中产阶级正在“消费升级”。

不过总之现在的内容投资逻辑很清晰:基础变现是广告;高级变现是电商;虽然统一认为最合适的变现是付费阅读,但目前阶段的“快钱”还停留在广告变现上。

举一个小例子:偶然得知一个叫“卡娃微卡”的微信公众号,据说凭借其庞大的粉丝群(过亿),已经被3亿人民币天价收购(注意,我所说的收购是真金白银的买,不是投资)。虽然看其内容,真的让我三观尽碎,但是广告变现能力还是“有目共睹”,尤其是千万别低估3、4线城市还没“成精”的网民。

2、我还想聊聊,内容创业做“IP”这事儿靠不靠谱?

目前来看,我们面临着一个“内容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这也给很多的创业者提供了很多创业方向与机会。所以除了以上几种投资模式,内容创业会不会出现新的盈利模式?比如“IP”。毕竟,内容创业一直以其“实现盈利周期短”、“不求上市”的优势,获得更多灵活的退出方式。

以IDG为例,上世纪80年代,IDG就投资过《计算机世界》这本传统杂志。到2009年,中美最大的贸易逆差就发生在文化创意产业,IDG数据集团借势宣布进军电影产业,以拓展文化创意的全产业链。多年来,《高考1977》、传奇影业、《山楂树之恋》、《时尚》杂志集团、创意类公司青蛙设计、保利博纳(电影院线)等投资都让IDG获得了让金融界羡慕的回报。而2016年8月份,熊晓鸽在接受思达派(http://www.startup-partner.com)记者采访中谈论起对于未来10年的投资方向时也透露,“娱乐业会是其中之一”。而众所周知,娱乐行业投资的核心非“IP”莫属。

不仅熊晓鸽,阎焱和沈南鹏也一直在探索性地投资“IP”。尤其近几年,中国电影正在以40%的速度迅猛增长,也让投资者虎视眈眈。BAT更是不甘落后,百度成立百度文学、爱奇艺影业,而且近日百度糯米影业也宣布成立内容投资基金,将以20亿为资本媒介,计划未来两年内投资至少30部电影,拿下百亿票房。另外,百度糯米还宣布成立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投资IP及电影制作领域的优质公司;而阿里巴巴方面,早年也成立阿里文学、阿里影业,收购虾米音乐和天天动听,并参股优酷土豆;腾讯方面就更不用说,之前文学领域整合腾讯文学和盛大文学,动漫领域开发QQ动漫、入股B站,影视领域成立腾讯影业、入股华谊兄弟等,都为内容创业者提供了更为旷阔的天地。

既然市场和投资者都有了,那么内容创业者究竟有没有能力打造“IP”呢?这能力也许真的不容小觑。如果说2014年是IP争夺元年,2015年是IP运营元年,那么2016年就可以说是IP产业链元年了。

一个新媒体内容的老例子,“睡前故事”&张嘉佳。33岁生日这一天他开始在微博上写“睡前故事”,系列微博数度被转发超200万次,超4亿次阅读。11月,他的睡前故事结集成书《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首印20万册被一抢而光,影视版权也被陈国富、王家卫争抢。2016年《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更被拍成电影,目测9月底上映,张一白、邓超、杨洋、白百何皆参与其中,票房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在新媒体时代内容创业的成功率更大,好内容成“IP”的几率也增大,如果再能够像《微微一下很倾城》一样,文学、电影、电视剧、音乐、游戏、动漫、衍生品遍地开花,形成完整的“泛娱乐”生态产业链,那就真的是赚了,盈利空间巨大。

正如《微微一笑很倾城》项目方,北京大神圈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CEO 贝志城所言,“适合影视的好IP,唯一条件就是故事好;适合游戏的好IP则有一些数值量化,比如它的粉丝足够多,IP中有一些特别倾向游戏的设定等等。我认为,如果IP故事好,适合拍成影视,同时又能游戏化,那么就能全面提高它的IP价值,这是一个最佳的好IP。”

就这个套路,目前也有效仿者。比如《皮囊》作者蔡崇达、吴又以及媒体人雷磊共同发起的“全民故事计划”,本着“每个人的故事都惊心动魄”的初心在微博上搜集和分享平凡人的故事。据了解,《千夫所指的父亲》等故事的影视改编权也已售出。与之境遇相类似的数不胜数,比如互联网影视类创业项目“如戏”,据说也因售卖优质内容影视改编权险象环生,并找到盈利模式。

当然,除了投资长篇小说进军影视的套路。非虚构短片其实也是非常有前途的,比如前几天看鲸书在朋友圈说“夜航船工作室”发表在“睿士”杂志的一篇长故事《1986,生死漂流》已经被多家影业、出版商关注并商谈影视改编权、书籍等。而与“长江漂流”30年相对的,“白银命案28年”也是今年非常火热的话题,都很适合拍成电影。

除了以上文字工作者的“IP影视化”外,漫画、短视频,甚至“故宫”也都已经开始了自己的“IP”战略,并也盈利生存了下来。毕竟,形成“IP”后的内容更容易变现。所以如此看来,内容创业沉淀做“IP”这事儿似乎可行,也未可知。

声明:OurSeo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utian0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