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神坛”的年轻创业者
猎云网注:对于创业者而言,外界一味的追捧,赞誉,很容易吹垮他们最后一丝理智,尤其是现在那些刚刚步入社会,满怀豪情的年轻创业者们。文章来源:投中网 作者:王满华。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记载过一件关于海豚救人的奇事:某日,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腊的科林斯,在航海途中水手们意欲谋财害命。阿里昂见势不妙,纵身投入了大海的怀抱。正当他生命危急时刻,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伯罗奔尼撒半岛。
从这个故事开始,在随后的数百年里,关于海豚救人的故事数不胜数,人们也亲切地将海豚称为海中智者、人类的朋友。然而真实的情况是,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海豚只是喜欢玩耍,它们最喜欢的一个玩耍形式之一就是推动物体。
在灯塔咨询公司的创始人Larry Robertson的文章中,曾将这种误解称为“海豚综合征”——即在没有任何事实根据的情况下,强行为某些行为或倾向赋予更深的含义或意图。他表示,这种“海豚综合症”也在影响着商界,尤其是那些经常被神化的创业者身上。
1
2018年1月,饱受压力及抑郁症困扰的茅侃侃选择离开了这个曾给予他辉煌与痛苦的世界。
在他离开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网络上都布满了关于他的报道,无不为这个昔日被捧上“神坛”的80后创业者惋惜。但事实上,在事发之前,这个天才少年已经“消失”在公众视野里很长时间了。
12年前的2006年,20出头的茅侃侃、李想和高燃三人作为80后创业者代表,登上了央视经济频道的《对话》栏目,当时坐在演播厅的三人也许不会料到,自己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创业偶像。节目播出之后,三人中年纪最小,也最不起眼的茅侃侃开始被媒体大肆报道,并被贴上身家过亿、天才少年、京城IT四少等标签,一夕之间成为80后创业者的楷模和奋斗目标。
然而,外界给予的光环却没能让茅侃侃的创业之路顺风顺水下去。
事实上,仅过去一年时间,在2007年和2008年,由于Majoy连年亏损,财务报表惨不忍睹,团队人员大量离职,茅侃侃也因此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好在随后其重振旗鼓,先后又涉足了移动医疗、实时路况信息等领域,但始终成绩平平。
2013年,茅侃侃加入GTV,并于2015年与万家文化成立合资公司万家电竞,出任CEO。仿佛一个轮回,茅侃侃的最后一次创业选择的依然是游戏圈,但却早已不是他曾经熟悉的那个江湖了。万家电竞成立后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7年11月,有媒体报道,万家电竞资金紧张,打算破产清算。据悉,当时公司已拖欠员工两个月薪资达200万元,茅侃侃虽努力挽回,但已经于事无补。
“嗯,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的结尾。”这是茅侃侃生前发的最后一条朋友圈,或许也可以视作对众多年轻创业者的一种劝慰。
2
如果说茅侃侃、李想等人的“走红”,是“创业明星”概念的开端,那么陈欧以及陈欧体的出现,则真正将“明星创业者”诠释到极致。
2009年,刚刚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拿到MBA学位的陈欧找到了天使投资人徐小平,两人边喝茶边聊商业计划书,最终徐小平决定拿出18万美金。
次年,化妆品团购网站“团美网”正式上线,也就是聚美优品的前身。在那个淘宝假货肆意的年代,团美网以正品平价的形象在短时间内取得飞速发展。同年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次年销售额随即突破1.5亿。
2012年底,聚美优品发布了一支时长为1分39秒的广告,镜头中,陈欧扮演着一个因为年轻而饱受外界质疑、攻击、抹黑的创业者,广告结尾,他挥出拳头,将眼前玻璃击得粉碎,说出当时脍炙人口的那句“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自此,陈欧体诞生,陈欧的微博粉丝数迅速增长超50万,人气并不亚于当时的流量明星们。
2014年5月16日,成立仅三年的聚美优品赴美上市,31岁的陈欧也成了纽交所222年历史上最年轻的CEO。有颜有才、海归高富帅、创业男神……一系列美好的词汇安在他身上似乎都不为过。
曾经的成绩越是耀眼,跌下“神坛”的那一刻越是不容易被理解。
就在上市两个月后,聚美优品被曝售假,自此,聚美优品的营收持续下降,活跃用户数也以数十万的速度逐年递减。2016年2月,陈欧与合作人戴雨森,以及投资方沈南鹏以每股7美元提出私有化方案,相较发行价缩水三分之二。当时,朱啸虎曾戏谑地给陈欧取了一个“陈七块”的外号。
业内人士尚且存疑,更遑论外界的观众了。
在聚美优品逐渐没落的这些年里,昔日那个“创业男神”成了微博网友口中的不踏实做生意、只会炒作自己出风头的“过气网红”,以及媒体笔下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伤仲永”。
在近期接受某媒体采访时,陈欧表示:“我才35岁,未来还有30多年,我确实是有可能用一个全新的方式,在另一个地方发力并超越BAT们。”此时的陈欧,与当年喊出“我为自己代言”时似乎并无二致,依然年轻帅气,岁月仿佛没有在他脸上留下过多痕迹。
然而,文章的评论里拥护他的粉丝已少了大半。
3
2018年12月中旬,ofo位于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的总部楼下排起了长队,大量用户在申请退还自己交的押金,队伍从公司五层一直排到了一层的大楼外。北京寒冷的冬天,马路上已经鲜少看到那些骑共享单车的身影,路边或闲置或损坏的小黄车愈加显得萧条。
“本来是方便我们出行的,我也不知道他发生了什么,变成现在这样,反正我觉得有点惨,但是我的199块钱也很惨啊。”维权用户在接受某媒体视频采访时说道。
莫说用户,也许就是戴威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ofo会变成这样。
时间回到2014年,刚刚从青海支教结束的戴威回到北大继续完成其经济学硕士的课程,同年与4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ofo共享单车。资料显示,在ofo宣布正式开启城市服务后不到两周内,日订单就超过150万单。成为当时中国史上第九家日订单量过百万的互联网平台。
那时候的戴威,已然成为了资本眼中的“宠儿”。根据CVSource数据显示,ofo在四年时间里共完成了10轮融资,总金额高达150亿元。
风口的爆发,资本的青睐,让戴威和ofo被无数耀眼的光环加持。
2017年3月的博鳌论坛上,年仅26岁的他成为了大会史上最年轻的创业者。同年,戴威还登上了福布斯中国的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福布斯在报道中提到:上榜者的故事精彩纷呈,这些年轻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
然而进入2018年,这个年轻人突然间迎来了命运的拐点。大众对他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ofo的境况却每况日下。
随着市场、资本趋近冷静,共享单车在2018年迎来倒闭潮。
今年以来多家公司因合同纠纷将ofo告上法庭,涉及物流运输、房屋租赁、广告费用、拖欠货款等多种事由。
一时间,关于ofo资金链断裂、拖欠供应商钱、拖欠工资、倒闭的新闻铺天盖地,一片唱衰声中,原本媒体笔下、投资人眼中果敢、意气风发的戴威被冠以执拗、固执的标签。
“客观地说,戴威的意见、声音,被妖魔化了。坚持就被外界传为固执,各种极端贬义词强加到一个人身上,真的被资方和其他巨头扭曲了。”已离职的ofo员工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说道。
12月21日,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披露的信息,法院对ofo公司及戴威本人公布了“限制消费令”,戴威正式被列入“老赖”名单。
彼时,还是北大学生会主席的戴威曾发出豪言:“一百多年来,有很多北大人改变了北大,也改变了世界,这一次,该轮到你了。”那是ofo梦的开始。可如今,戴威却只能在一篇篇公开信中坦承自己的无助,然后接受外界轮番的质疑与责问。
“来自现金流和媒体的压力,让我们力不从心,我无数次想过把运营资金全砍掉,甚至是解散公司、申请破产,这样大家就不用继续承担这么大的压力了。”或许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那就是戴威还能坚持多久?
结语
“登高易跌重”,这是几年前热播剧《琅琊榜》中的经典台词。这句话用于警醒当今的创业者,再恰当不过。
曾在2006年参与策划过《生于80年代》系列报道的媒体人卢泓言在茅侃侃离世后发布了一篇名为《一个记者对一个亡者的交代》的长文。文章中,卢泓言坦言,当初策划的初心是自认为帮这几个打破常规的年轻人助推进了快车道,点亮了一代人。
但当时的他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刻意的“神化”,最后却将他们推进了波浪滔天的海洋。
“他们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的创业者变成被社会追捧的偶像,密集的曝光和布道,各种机会和压力,以及藏在这些东西背后的陷阱,将他们甩进了风暴眼。”
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创立之初大多是源于一个梦想、一个点子,如果幸运赶上风口,也许会出现短暂的繁荣,但想要真正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已经和怎么开始的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整体管理能力有关。
对于创业者而言,外界一味的追捧,赞誉,很容易吹垮他们最后一丝理智,尤其是现在那些刚刚步入社会,满怀豪情的年轻创业者们。
红衣教主周鸿祎曾在卢泓言策划《生于80年代》时警告他,“二十出头年轻人根基未稳,还不是足够强,需要坐冷板凳苦练内功的时候,却被媒体贴上标签扮成偶像接受膜拜,他们的心理和实力承受不了那个光环和压力,捧之即是杀之。”
同样,当这些年轻人焦头烂额之际,现实已然给了他们迎头一棒,作为媒体或是旁观者,在尽到报道、监督、求真的职责之外,低谷时不夸大失败,则是我们能给予他们的最大善意。
最后,借用媒体人孕峰老师的话作为结尾:请且慢“捧杀”90后。
声明:OurSeo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